“法官,我们在某小区地下停车场看到他们公司的车子,你们快来。”
“好的,告诉我你的具体位置,你在周围盯着,我们马上到。”
近日,新洲区法院执行员与申请执行人密切配合,成功获取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在法律威慑下,被执行人全额履行了7万余元的支付义务。
图为车辆扣押现场
2021年至2024年期间,贾某、刘某二人就职于某建设公司。离职后,双方因劳动报酬问题产生纠纷,经劳动仲裁委员会调解,某建设公司与贾某、刘某达成调解协议,约定分期支付12万余元劳动报酬及补偿金。然而,该公司在如约支付首期款项后,却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第二期的7万余元,严重损害了贾某、刘某的合法权益。2025年5月,贾某、刘某向新洲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员通过关联案件检索发现,该建设公司过往信用记录良好,且处于正常经营状态。面对公司对法院文书无回应、账户异常“清零”的情况,执行员向其发出失信惩戒预警文书,明确告知拒不履行的严重后果。然而,预警文书并未得到公司回应,网络查控显示其银行账户近乎“空壳”,案件执行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这一情况,执行员并未轻言放弃,迅速转变策略,深入挖掘财产线索,很快锁定了一个关键突破口:该公司名下登记有多辆机动车。
“账上没钱,但车总得跑业务吧?找到车,就找到了破局点!”执行员一方面联动公安机关追查车辆轨迹;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申请执行人贾某、刘某发挥其熟悉公司运营及本地情况的优势,协助查找车辆下落。
“请多留意这些车辆的行踪,一旦发现线索,务必第一时间与法院联系,执行团队将随时待命开展行动。”执行员向申请执行人强调。
6月底,案件迎来转机。申请执行人刘某在某小区地下停车场发现被执行人公司车辆,随即向法院报告。
接到线索后,执行员迅速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就在执行员准备依法扣押车辆时,某建设公司负责人匆忙赶至现场。面对法律威严与确凿的财产证据,此前一直躲避执行的公司负责人态度发生明显转变,焦急地向执行员表示:“法官,车辆是公司开展业务的重要工具,一旦扣押,公司运营将陷入瘫痪。我们深刻认识到错误,立即筹钱,明天一定将所有欠款一次性付清。”执行员当场对该公司负责人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明确指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行为已严重违反法律规定,若不按时履行义务,法院将依法采取更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执行员综合考量公司实际经营需求,在充分评估风险,并征得申请执行人同意后,给予该公司短暂的履行宽限期,但明确要求必须确保欠款按时足额到位。次日上午,某建设公司按照承诺,将拖欠的7万余元劳动报酬及补偿金全额汇入法院指定账户,案件得以圆满执结。
此次执行,不仅彰显了司法权威,也体现了执行干警与申请执行人之间的良好协作和默契配合。新洲区法院呼吁广大群众,持续关注法院官方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的执行悬赏公告,积极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也希望当事人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积极查找、提供执行线索。同时,郑重劝诫被执行人,务必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珍惜个人信用与企业信誉,共同维护诚信有序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