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拖了近两年的5000多元租金这么快就到账了!”7月初,市民洪某收到新洲区法院转来的执行款时,难掩激动之情。这起案件从陷入执行僵局到圆满执结,得益于法院交叉执行机制与信用惩戒预警措施,既为申请执行人挽回了损失,也为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留出了生存空间。
2023年,洪某与当地一家服务公司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合同中明确约定了租金标准与租赁期限。然而,该公司因经营不善提前提出解约,双方就欠付租金及解约损失产生纠纷。在多次协商无果后,洪某向法院提起诉讼。经审理,法院依法判令该服务公司在指定期限内支付租金、违约金等共计5000余元。但判决生效后,该公司始终未履行义务。洪某随即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法官经全面查控,发现被执行人名下无房产、车辆、银行存款等可供执行的财产,且洪某也未能提供新的财产线索,案件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2025年7月,根据上级法院关于交叉执行的统一部署,该案被指定由新洲区法院继续执行。原承办法官在案件交接时特别提醒:被执行人曾向申请人提供过一个转款账户,建议对该账户进行重点核查。
接手案件后,新洲区法院执行员熊良雁第一时间仔细复盘卷宗,对所有财产线索展开再次核查,结果与前次一致:该账户已被多方冻结,被执行人名下仍无房产、车辆等其他财产。看似“山穷水尽”,熊良雁却捕捉到一条细节——被执行人的联系电话仍能正常拨通。
于是,熊良雁果断转变执行策略,以信用惩戒预警为突破口,在向该服务公司送达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的同时,同步发出预失信、预限消、预拘留等信用惩戒预警告知书,并通过电话向公司负责人详细释明利害关系,逐条解读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法律后果:一旦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公司将面临信贷受限、市场准入受阻、法定代表人出行受限等一系列联合惩戒,直接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我们并非故意拖欠,只是当前行业整体下行,公司资金周转确实面临困难。”收到预警告知书的次日,该公司负责人主动联系法院,坦诚说明了经营困境,承诺会尽快筹措资金履行义务,并恳请法院给予一定的宽限期。
在法院的持续督促下,该公司积极采取措施筹措资金。三天后,公司将全部款项足额汇入法院冻结账户;同日,法院迅速完成扣划手续,并及时向洪某发还了执行款。至此,该案得以顺利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