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逻法庭法官助理 韦丁钰
回顾过去的十二年,我从最开始的“青铜辅助”书记员,到撰写部门总结的“数据小达人”,再到现在站在这里分享心得的“资深文字输出者”,每一步都像哪吒重塑莲藕身,经历着蜕变的阵痛与成长的惊喜,而调研工作就是其中细而坚韧的莲藕丝,接续着成长的全过程。我深刻体会到,当调研成为本能,每个案件都是待开发的富矿,每个困惑都是破局的契机。 一、认知跃迁:让调研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积淀 都说法官助理有三重天劫:写不完的文书、调不成的案子、理不清的调研。曾经,我也把调研看作是“学霸专属皮肤”。还记得刚到刑庭工作的那几年,高强度的工作和面对社会阴暗面的心理压力让初入职场我有些喘不过气,对调研工作也只是应付了事。转折发生在一个未成年犯罪案件。张某是单亲家庭,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再婚后有了新家庭,张某就由爷爷奶奶管教。因为交友不慎,张某开始从逃课上网逐渐发展为小偷小摸。他的父亲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每次都是打一顿了事,直到张某因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被起诉。庭前我们做了多番工作,张某的父亲拒绝出庭,而张某多年未见的母亲来了,即便这样,他仍然偏激到当庭威胁公诉人的人身安全。判决前,经过审判长的释法说理,被害人愿意出具谅解书,同意对张某判处缓刑,前提是足额支付医药费并且道歉。遗憾的是,张某的身生父母此时全都消失了,去看守所宣判时我向他转达了这个消息,亲眼看到他从期待到失望,转身的瞬间,他眼里的光熄灭了。无可避免的,张某被判处实刑,而我也因为工作调动去了民事口工作。再次听到张某的消息,是他因故意杀人、贩卖毒品被起诉至中院,我又想起了他当时落寞的背影,我想如果在他第一次小偷小摸时,他的父亲没有用暴力手段解决,而是向他讲明可能承担的后果,又或者他的父亲受文化程度限制无法做到,有其他的专业人士介入,帮助他转变认识,那么他的人生会不会不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许多个深夜翻阅查找未成年人相关法律规定和论文,并尝试着归纳问题,整理思路,最终形成了两篇调研论文,分别获得全国第36届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二等奖和全省学术论文讨论会优秀奖。这里我并非炫耀自己得奖,毕竟咱们院里的调研人才辈出,我只是想说,调研并不是996之外的负担,它是你忠于内心法治追求的一条道路。 二、实务共融:让调研成为审判的“第二本能” 常有人问:“结案压力山大,你的调研时间从何而来?”我的答案是,让调研成为审判的“共生系统”。2020年,我从刑庭调入阳逻法庭工作。七年的刑事审判思维让我对民事口的工作一时间难以转变,而阳逻法庭作为全院最大的法庭,案件数居高不下。办案的同时,我依旧肩负着部门调研任务,如何尽快适应民事审判,同时完成调研任务?团队长建议我从案例入手,新世界的大门从此打开。在啃掉最后几件建工案件的尾巴后,我开始对同类案件进行类比,归纳焦点,发现问题,找寻同案不同判的深层次原因,并撰写案例研究,最终发表在《楚天法治》、《武汉审判》等刊物上,同时保持年均案件数在200件以上,最高达到了400件,真正将办案与调研素材整合融合,让调研成为了审判工作的第二本能。 三、薪火相传:让调研成为司法智慧的“传承密码” 法律是一门实践学科,这意味着理论知识和司法实践是有差距的。从刑事的讯问技巧,到民事的调解方法,再到执行的后发制人,实践中的司法智慧更多来源于前辈们的过往经验沉淀。调研能够串联资深法官的“滴灌式”指导与审管办的统筹协调转化,让一对一的“传帮带”发挥1+1>2的作用。作为司法智慧的传承密码,同一份调研成果还能够变身学术论文、普法短视频、司法建议函等多种表现形式,实现真正的“一鱼三吃”。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调研不是额外的负担,而是法律人的生存技能。作为即将入额的法官助理,我愿继续做司法田野里的“拾穗者”,把论文写在送达路上,把研究做进调解室里,让每一次调研都成为通向正义的最小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