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具备履行能力,却借用亲属身份信息注册微信账号隐匿财产、规避执行。近日,新洲区法院依托公检法联合打击拒执犯罪协作机制,成功促使一名长期规避执行的被执行人全额履行三笔债务,并依法对其处以罚款,有效维护了司法权威与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
汪某系三起纠纷案件的被执行人,涉案总金额共计4.7万元。相关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员多次联系汪某,督促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然而,汪某不仅态度消极、拒不配合法院执行工作,还刻意隐匿行踪,企图逃避法律责任。
针对汪某逃避执行的行为,新洲区法院迅速启动公检法联合打击拒执犯罪协作机制,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发出协查函,请求协助查找汪某下落。公安机关接到协查函后,迅速对汪某的活动轨迹展开排查。经过多日追踪,成功锁定其可能在某地临时落脚的线索,并及时将信息反馈至法院。执行员随即带队前往,成功将汪某拘传到庭。
拘传期间,执行员深入调查,发现了关键证据:汪某并非没有履行能力,而是存在刻意转移、隐匿财产的行为。经查实,汪某为逃避执行,长期使用以其亲属身份信息注册的微信账号承接工程业务,仅一年时间内,该微信账号的资金流水便高达数十万元,明显具备偿还债务的能力。汪某有意转移、隐匿财产,其行为已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鉴于汪某情节恶劣,法院依法对其采取司法拘留措施,并明确告知拟将其涉嫌犯罪的线索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法律的威慑下,汪某最终认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态度发生转变,主动联系亲属,请求代为履行全部义务。最终,汪某亲属代其向三位申请执行人全额支付了4.7万元款项,三起案件得以顺利执行完毕。
综合考虑汪某后续认错态度较好且已主动履行完毕全部义务等情况,新洲区法院依法对其作出罚款1000元的决定,未再采取其他强制措施。汪某在出具悔过书后,当场缴纳了罚款。
近年来,新洲区法院针对“人难找、财难寻”等执行难题,持续深化与公安、检察机关的协作,构建起线索共享、联合排查、同步追责的工作机制,有效压缩拒执行为的生存空间。2025年以来,该院已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执犯罪线索6条,其中1人经公安机关侦查、检察院提起公诉,已被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
